[靈修小品] 4/25荒漠甘泉

[靈修小品] 4/25荒漠甘泉 – 一無掛慮

經  節:『應當一無掛慮。』(腓四章六節)

配蓀博士(Dr,Payson )年輕時,曾寫信給一個年老而為兒子終日憂慮的母親說:『你太為他掛慮了!你為他禱告了以後,把他交託給神以後,豈不應該停止掛慮了麼?神的命令「應當一無掛慮」是指著每一件事情說的;「你們要將一切的憂慮卸給神」(彼前五章七節)也是如此的。如果我們把重擔卸下了,它們還能再壓我們麼?如果我們從施恩寶座前帶著重擔回來,分明我們沒有把它們留在那邊。我自己常這樣測驗我的禱告:如果把事情交託神以後,我能像哈拿一樣走去喫飯,面上再不帶愁容了,我就知道我的禱告是有信心的;如果我的重擔依舊存在,我就佑道我的禱告缺乏信心。』--選

POTO by wildorange55 / flickr

Share

04-26 聚會敬拜歌曲(純潔的心)

 

純潔的心 A Pure Heart
詞曲:Rusty Nelson / CHC
主唱: 史茵茵/約書亞樂團
專輯:大衛帳幕的榮耀8/為著你的榮耀

歌詞:
純潔的心, 是我渴慕
一顆緊跟隨著你的心

謹記你的話語, 好讓罪不可進入
永遠讓你來掌管, 一顆專注的心
一顙憐憫的心, 得著你的喜悅,
讓這馨香的敬拜, 直升到你面前

Share

04-26 聚會敬拜歌曲(求主賜給我憐憫的心)

約書亞樂團

求主賜我憐憫的心(Give Me A Heart Of)Compassion

作詞:周巽光
作曲:周巽光

求主賜我 一顆憐憫的心

好叫我 為失喪人哭泣
求主融化我 這顆剛硬的心
讓我所有眼淚 都為你而流

求主賜我 一顆柔軟的心
好叫我 能活出你旨意
求主賜給我 一個焚燒的靈
不再為我自己 而為你百姓呼求公義

主耶穌 憐憫你的百姓
主聖靈 打開我眼睛 看到你心意
主耶穌 觸摸眾人的心
恢復我起初的愛心
不是為我 而是為你的百姓

Share

[靈修小品] 4/24靈命日糧

[靈修小品] 4/24靈命日糧 – 永不失望

因祂的憐憫不至斷絕。每早晨這都是新的。 —耶利米哀歌3章22-23節

全年讀經: 撒母耳記下19-20章 路加福音18章1-23節
小時候,我最喜歡的娛樂之一就是到附近的公園裡玩蹺蹺板。小朋友會各自坐在長板子的兩端,互相把對方彈上去又放下來。有時候,其中一邊的小朋友落地之後就不動了,任由同伴在空中尖叫著要下來。但最討厭的惡作劇,就是當同伴還在半空中的時候就跑開了,讓蹺蹺板突然墜落地面,令同伴遭受猛烈撞擊的劇痛。

有些時候,我們可能會覺得耶穌也是如此對待我們。雖然我們相信不論是處於人生的高峰或低谷,祂都會與我們同在。然而,當生命發生巨變、使我們傷痕累累的時候,我們就會覺得祂已經離開,任由我們遭受重創。

耶利米哀歌3章提醒我們:「耶和華的慈愛永不斷絕,祂的憐憫永不止息」(22節,新譯本)。即使你的世界似乎分崩離析,但上帝的信實永不改變。這也表示在苦難中,我們可能覺得孤單,但是我們絕對不是獨自一人。我們可能感覺不到祂的同在,但是祂確實一直都在那裡,是我們可信靠的同伴、永遠不會離開我們、也永不讓我們失望!

主,謝謝祢,即便在孤單中,
我們仍能相信祢信實的同在。
幫助我們耐心地等待,
等待祢向我們顯明祢堅定不移的愛。
即使每個人都讓你失望,耶穌始終是你最值得信賴的朋友。

POTO by Maureen / flickr

Share

[靈修小品] 4/24荒漠甘泉

[靈修小品] 4/24荒漠甘泉  – 祂必成全

「信……是未見之事的確據。」(聖經希伯來書十一章 1 節)

真信心把信件投在郵箱裡以後,就讓它去了。不信把信件放在郵箱口,執住一角,不肯脫手;同時又詫異回信還沒有來。

在我的書桌裡有好幾封寫就了好久的信,到今天還沒有發出去,因為我不確知地址有否錯誤。 它們對於我和我的親友還沒有發生什麼關係。它們也永遠不會發生什麼,除非我把它們投在郵箱裡,完全信託郵局。

真信心就是這樣。它把事情交給神以後,就讓它去了。神就成全。聖經詩篇三十七篇五節說得很好: 「當將你的事交託耶和華,並倚靠祂,祂就必成全。」但是我們不交託,神就不成全。

信就是接受,或更準確一點「領取」神所預備的禮物。

讓我們前來相信、交託、接受、安息吧!── 譯自在地上的天上生活(Days of Heaven upon Earth)

POTO by দেবর্ষি রায় / flickr

Share

[靈修小品] 4/23靈命日糧

[靈修小品] 4/23靈命日糧 – 高呼哈利路亞!

死啊,你的毒鉤在哪裡? —哥林多前書15章 55節

全年讀經: 撒母耳記下16-18章 路加福音17章20-37節
幾天前,我和老友鮑勃在我們鄰近的健身房做運動。我注意到他一邊大力踩著室內腳踏車,一邊盯著手指上的血壓計。

「你在幹嘛?」我問他。

他咕噥著說:「看我是不是還活著。」

我反駁:「如果你真的看到自己死了,那你會怎麼樣?」

他笑容可掬地回答:「我會高呼哈利路亞!」

這麼多年來,我發覺鮑勃有一股很強的內在力量。在他人生的旅程接近終點時,面對身體漸衰和不適,他展現極大的忍耐力,對未來充滿信心和盼望。事實上,他不只已找到盼望,而是連死亡也不能壓制他。

誰能在面臨死亡時找到平安和盼望,甚至是喜樂呢?只有那些憑著信心在上帝永恆國度裡有分的,和那些真正知道自己有永生的人(哥林多前書15章52、54節)。擁有這樣確據的人,就像鮑勃一樣,死亡已經不能再威嚇他們了。他們可以帶著極其喜樂的心情,談論與基督相見的那一天!

何必懼怕死亡?為何不歡喜快樂?就如詩人鄧約翰(John Donne)所說:「浮生一寐,醒來就是永生。」

日落之那邊,得福之早晨,
在天堂樂境,與主相親;
勞碌盡完畢,榮耀之黎明,
日落之那邊,永遠歡欣。
Brock
對基督徒來說,死亡只是在進入榮耀天堂前,在地上的最後一刻。

POTO by Amiela40 / flickr

Share

[靈修小品] 4/23荒漠甘泉

[靈修小品] 4/23荒漠甘泉 – 你必將我救活

經  節:『我雖然行在患難中.你必將我救活。』(詩一百三十八篇七節。)

希伯來原文的直譯是『我雖然行在患難的中心,你必將我救活。』許多時候,我們在患難中求告神;我們懇請祂實行拯救的應許,可是拯救仍不來到;原來祂要等到我們被仇敵逼到患難的中心,然後伸手施行拯救。所以目前何必急於煩勞祂呢?

馬大對主說:『主啊,你若早在這裏,我兄弟必不死。』(約十一章二十一);我們的主答應她的絕望說:『你兄弟必然復活』(約十一章二十三節)。當我們到了患難中心,我們也會像馬大一般想拯救的時候過去了,但是主堅固我們說,『我雖行在患難中,你必將我救活。』

雖然祂的答應延擱了許久,雖然我們還須在患難中繼續受逼迫,但是患難的中心是祂施行拯救的地方,不是祂誤事的地方。到了那時,祂要伸出祂的手來對付仇敵的忿怒,停止一切的攻擊。信徒們,為甚麼這樣絕望呢?--華愛德(AphraWhite)

POTO by Jack Boyle / flickr

Share

[靈修小品] 4/22靈命日糧

[靈修小品] 4/22靈命日糧 – 善行

站在你們面前的這人得痊癒,是因你們所釘十字架、上帝叫祂從死裡復活的……耶穌基督的名。 —使徒行傳4章10節

全年讀經: 撒母耳記下14-15章 路加福音17章1-19節
在某次旅途中,我和朋友們看見有一家人在路旁,樣子十分無助。朋友們立刻停車,伸出援手,幫忙修車,使車子恢復正常運作,並與這家人的父母交談。接著,還給了他們一些錢買汽油。這家人的媽媽再三地向朋友們道謝,他們回答她說:「我們很樂意幫助你們,而且我們這麼做是奉耶穌的名。」當我們的車子駛離現場時,我心想,朋友們如此幫助有需要的人,並承認主就是他們慷慨善行的源頭,實在是發自內心的行為。

當彼得和約翰醫治那位在耶路撒冷城聖殿外行乞的瘸子時,也顯示出同樣的喜樂和慷慨(使徒行傳3章1-10節)。這事導致他們被逮捕並在公會前受審:「你們用什麼能力、奉誰的名做這事呢?」但彼得回答他們:「倘若今日,因為在殘疾人身上所行的善事,查問我們……,你們眾人和以色列百姓都當知道,站在你們面前的這人得痊癒,是因你們所釘十字架,上帝叫祂從死裡復活的拿撒勒人耶穌的名。」(使徒行傳4章7-10節)

恩慈是聖靈所結的果子之一(加拉太書5章22節),也是一個有效的管道,讓我們能與人分享主的福音。

求主助我用言行愛人,
能夠向罪人伸出援手;
為世人沉淪憂心如焚,
主慈愛憐憫藉我流露。
Fitzhugh
善行比講道更能使人領悟上帝的愛。

POTO by *Psycho Delia* / flickr

Share

[靈修小品] 4/22荒漠甘泉

[靈修小品] 4/22荒漠甘泉 – 祂知道我所行的路

經  節:『祂知道我所行的路。』(伯二十三章十節)

信徒哪!這是何等靠得住的事實!你的路--不管是曲是直、是窄是寬、是崎嶇是平坦--祂都知道。祂是全能的神,指導我們的腳步:有時向著瑪拉、有時向著以琳。

路不一定盡都易行,可是雲柱、火柱、嗎哪、鵪鶉…總是有的。因為祂知道我旅行中所需要的,所以源源不絕地供給我。有了這樣的把握,信徒們,放膽開步罷!

『我的靈在我裏面發昏的時候,你知道我的道路。』(詩一百四十二章三節)

我們如果能像約伯一樣,在災難中間,只見神的手,我們的試煉就會變得輕鬆了。約伯在示巴人的刀劍後面,在天上降下的火後面,在曠野颳來的狂風後面,都看見神的手。『賞賜的是耶和華,收取的也是耶和華;耶和華的名是應當稱頌的。』(伯一章二十一節)

約伯在每一件事情上看見神,所以他能在爐灰中說:『祂雖殺我,我還要信靠祂。』(伯十三章十五節,直譯)--馬克特夫(Macduff)

POTO by Adrian / flickr

Share